周冬雨凌晨晒照为马思纯庆生,10年友情见证彼此成长与支持
在娱乐圈,提到“双生花”这一对黄金搭档,周冬雨和马思纯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。两位演员从2016年凭借电影《七月与安生》成为影迷心中的经典双姝开始,十年来她们的友情和事业都经历了不少波折和成长。而如今,在喧嚣浮躁的娱乐圈中,这段深厚的友情愈加显得珍贵与不凡。
在2016年,《七月与安生》这部电影让周冬雨和马思纯一举成名。周冬雨当时年仅24岁,刚刚摆脱了“静秋”这一纯情角色的定型,开始寻求更为复杂和多层次的表演空间。马思纯则在28岁时,正经历着外界对她身世的固有标签——“蒋雯丽外甥女”这一身份的束缚,努力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因家庭背景而获得机会的演员。
影片改编自安妮宝贝的小说,讲述了七月和安生两位女孩的成长与情感纠葛。她们之间既有亲密的友情,又充满了微妙的对抗,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,在电影中呈现得淋漓尽致。值得一提的是,导演曾国祥为了确保两位主演能够真正理解彼此的角色,要求周冬雨和马思纯在拍摄期间同吃同住三个月,这一举措虽然让两位演员产生了不少摩擦,但也正是这些摩擦,塑造了银幕上那种既甜美又带点对立的闺蜜关系。
展开剩余73%拍摄期间,周冬雨和马思纯的表演风格差异非常明显。马思纯习惯写人物小传,深入分析角色的内心世界,而周冬雨则更依赖直觉和现场的感觉。除了这些方法上的不同,她们的生活作息也大相径庭:马思纯坚持每天晨跑保持状态,而周冬雨则更喜欢深夜对词,默契地培养两人之间的合作。这种个性上的碰撞和互补,最终成就了她们在电影中精彩的对手戏,也为她们带来了当年中秋档1.67亿的票房成绩,以及豆瓣7.5的评分。
影片的成功并不仅限于票房与评分。在第53届金马奖上,周冬雨和马思纯同时摘得了最佳女主角的殊荣,成为史上罕见的“双黄蛋”——两人并列获奖,成就了这对影坛“姐妹花”的又一里程碑。
评委会在颁奖时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却充满力量:“她们完整呈现了女性情谊的共生与角力。”这不仅是对她们表演技巧的肯定,更是对她们在银幕上所展现的情感层次的认可。周冬雨和马思纯的演绎,让电影中的“七月与安生”变得更加真实而立体,观众不仅看到了角色之间的友谊和冲突,也看到了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的脆弱与坚强。
在那一刻,周冬雨和马思纯的努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回报,也让她们在娱乐圈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。此后,周冬雨三度入围三金奖项,而马思纯则在《风中有朵雨做的云》和《第一炉香》中不断突破自我,挑战更加复杂的角色,表现出色。
不过,在这些荣誉的背后,周冬雨和马思纯的职业生涯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轨迹。近年来,周冬雨深耕商业类型片,作品多以大制作、广受欢迎的题材为主,例如《攀登者》、《唐人街探案3》等,她逐渐成为了电影市场的票房保证。而马思纯则转向了更具文艺气息的小众题材,选择了更加挑战自我的角色,作品也因此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。
这一切让人不禁联想到《七月与安生》的结局:安生选择了安稳的生活,变得像七月一样沉稳而成熟;而七月则变成了像安生那样的流浪者,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。两条轨道看似背道而驰,却又默默地在彼此的生命中交织与呼应,彼此成就,彼此陪伴。
或许,这才是最真实的友谊:不是非要绑在一起,走同一条路,而是在各自独立的道路上,依然能彼此支持、相互理解,最终成就彼此。周冬雨和马思纯,正是这样的友情写照。
在如今娱乐圈的“饭圈文化”盛行的时代,很多人都习惯了“拉踩”与“提纯”,频繁的矛盾与撕裂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惑和失望。可是,周冬雨和马思纯这段超过十年的友情,恰恰是这股娱乐圈“浑水”中的一股清流。
她们用实际行动证明,真正的实力不需要通过互相拆台来证明,真挚的友谊不需要借助舆论的撕裂来维系。她们不仅在《七月与安生》中创造了经典的银幕形象,也在现实生活中书写着更动人的篇章——那就是,无论身处何方,心里始终有一个地方,为对方保留温暖的怀抱。
这种成熟且健康的女性友谊,或许才是我们在这个浮躁的娱乐圈中最需要的正能量。毕竟,谁不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中,有一个知心朋友,能和自己并肩同行,互相陪伴,无论风雨,永不离弃呢?
从《七月与安生》到现实生活,周冬雨和马思纯的故事,已经远远超越了电影本身。这段真挚的友情,不仅是她们个人的一笔财富,也成了整个娱乐圈的一种宝贵示范。在这个人人都在追逐名利、竞争激烈的时代,能够拥有如此纯粹的友情,实在难能可贵。
发布于:广东省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